丁玲

演艺经历

1992年,广东话剧院去青岛招生,因为对表演一直有浓厚的兴趣,于是丁玲便报了名。同年10月份她来到完全陌生的广州,开始了三年的表演学习课程,没想到一住就是二十年,在这边还成了家,成了半个广州人。丁玲颇具艺术天赋,勤奋上进,通过多年不断的钻研,演艺造诣持续提升。她在广东最受欢迎的系列短剧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中饰演大儿媳妇“常香兰”,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荧屏角色,深受观众的喜欢。左:苏志丹右:丁玲扎着丑丑的马尾,穿着土土的衣裳,一口一个“俺”,满脸挂着“憨”,勤勤恳恳地操持着家里的大小活……这就是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里大嫂常香兰的角色,很多《外》剧粉丝都很喜欢常香兰这个角色,并且认准了常香兰的淳朴和善良。作为《外》剧中常香兰的扮演者,她是这样定位这个角色的: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打工妹,在这个大家庭里,又是一个外来媳妇,首先是语言不通,其次是总感到自卑,觉得自己穿的衣服什么的都比不上别人。一部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,让大嫂常香兰走进了珠三角千家万户,也让丁玲从话剧舞台走上了荧屏,但香兰这个角色落入丁玲之手却纯属偶然。在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挑选演员时,大嫂香兰的角色让剧组有点头疼:到哪去找满嘴河南话,演戏又灵光的河南妹子呢?这时,二嫂虎艳芬忽然想到了丁玲,向导演推荐:我们团里有个山东妹子,不如让她试试。原以为丁玲只会说山东话,没想到试镜时她一口河南话味正腔圆。导演一锤定音,丁玲加盟康家。除了外型之外,导演看重的可能还有她的口音。因为山东跟河南比较近,有些语种还是比较相似。丁玲却说:“很多人一见我就说:哎呀,你的河南话说得很好。我都回答他们:其实地道的河南人一听就知道我是属于那种模仿的。”丁玲

个人生活

丁玲生活中的丁玲,是一个个性率直的山东妹子,属于一个既能动起来,也能静下去的人。尽管不是很爱动,但是该动起来的时候还是不会静着。而且她说:“我无论在家里,还是在剧组,大家都没有把我当常香兰待,而是一种比较宠的感觉。”丁玲尽管屏幕角色与自身性格差异很大,但由于丁玲与生俱来的表演敏锐性,以及对剧情和人物的用心揣摩,“所以也没有觉得特别难演。而且一开始演的时候,导演就说:行,你就按照这个方向走。我一听,心里就有底了嘛,就这样走下来。”很多观众都认准了常香兰的淳朴和善良,这对演员来说,一方面是被认可的喜悦,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面临荧幕形象被定型的担忧。这一点丁玲也考虑过,后来接拍了《柴米新人类》,她在里面的角色就是跟常香兰的反差较大的。那段时间《外》剧和《柴》的拍摄几乎是同时进行的,两个小时前,丁玲还在这里拍《外》剧,然后立刻戴了头套去拍两个小时《柴》。但这种角色的快速转换并没有使丁玲感到混乱,她很自然地适应不同身份的变化。大家真的就像是一家人从2000年开始,“康家”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年,甚至拍广告以及其他节目也很多是“全家出场”,使他们相互产生特殊的感情。丁玲说:“我们私底下感情好得不得了,大家真的就像是一家人。”《外》剧几乎每天都要开拍,跟自己家里人呆的时间还不如在剧组的时间多,跟剧里的演员呆久了,就连私底下见了康伯,康婶就会叫“老爷,奶奶”,而不是叫他们的名字,或者称呼他们为某某老师什么的。然后是“二嫂”,“二哥”,“幺叔”,而其他人也一样叫她“香兰”或者“大嫂”。丁玲拍了这么久《外》剧,丁玲觉得前60集的剧本都是写得比较饱满一些,拍起来觉得比较过瘾吧,包括戏的结构和内容,都是印象比较深刻的。虽然天天拍戏,但是每天都有印象深刻的东西。而最深刻的不是拍戏,而是第一部拍完准备让《柴》代替播出的时候,忽然有家庭要分开的感觉,“我们一帮人在一起吃饭,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难过,我们几个媳妇抱在一起哭个不停,很不舍得。”她说,“不过几个月后大家又聚在一起拍戏。现在也经常分分合合,大家也就习惯了,不像原来那样伤心。”为了拍好这部戏,每个人都牺牲很大。比如说最开始拍戏的时候,就有其他一些导演过来找你说有一个剧本很好,希望你能参加。丁玲说:“但是我自己觉得是不能走的,你一个人走了就会影响到整个剧组,整个剧情。像我们那个演老三的媳妇走了,就说他们是离婚,那总不能再走一个,再说他们离婚吧,这是说不过去的。我们都希望这部戏能长做长有。”Darling丁玲